“拯救”聯想手機?
2020-08-01 07:48:36來源: 娛樂時間網
本報記者/李昆昆/李正豪/北京報道
聯想手機去年12月20日就正式開通了拯救者電競手機官方微博,期間多次發起線上營銷攻勢,但到近期才正式推出“藍冰刃”“赤焰戰甲”兩款拯救者電競手機。業內普遍認為,這是聯想想通過電競手機這一細分切口,重回智能手機主航道的又一次努力。
但無論是在智能手機市場,還是在電競手機細分市場,聯想面臨的市場環境都不容樂觀。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9年聯想手機全球出貨量3960萬部,市場份額3%,排名全球第七。CINNO Research最新研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聯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僅剩下0.1%。2014年,聯想手機出貨量可是中國品牌的“頭部交椅”,六年之間已是滄海桑田。
另外,在聯想手機最新押寶的電競手機領域,此前國內已經有小米投資的黑鯊、努比亞的紅魔、vivo旗下的iQOO等眾多品牌。
國內手機行業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對于聯想而言,如何讓手機業務保持一定的出貨量可能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對于手機業務方面的最新打算及策略,截至發稿前聯想手機方面還沒有回復記者的相關問題。
藍海or紅海
財報顯示,2019年聯想手機業務虧損3億元人民幣。但楊元慶去年公開放話稱,“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一定要讓手機盈利。”也許,這就是聯想押寶電競手機的原因,電競手機是智能手機市場利潤最豐厚的細分品類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時任聯想手機事業部總經理常程透露,聯想拯救者電競手機即將發布。然而,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常程被官宣已加入小米。
聯想集團副總裁、移動游戲業務總經理趙允明此后對媒體表示:5G時代的游戲手機,需要被賦予新的核心競爭力。再次明確了聯想手機要押寶游戲手機的意圖。
“對于聯想手機而言,最大的一塊兒是運營商業務,其次才是特色手機。運營商業務本身不虧錢,所以只要把游戲手機做出合理的利潤,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表示,目前市場上一些游戲手機品牌做得都不錯,在投入產出比方面還是比較合理的,原因就在于這些企業選擇了好賽道。
不過,亦有手機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最近兩年,聯想手機已經沒有看到太大的成長動能,而且當前整個手機市場在品牌上已存在太多選項。
偽需求or偽供給?
實際上,業內一直存在游戲手機是否為偽需求的爭論。一位手機用戶表示,雖然其是游戲重度玩家,但其換手機的頻率比較低,更注重手機系統的使用體驗,市場主流品牌的中高端機型在游戲上的性能并不差。
也有用戶表示,“游戲手機不是偽需求,但是偽供給。”因為從需求上來說,用戶攜帶一部能打游戲的手機,遠比同時攜帶游戲掌機和手機要方便,而且更經濟。對一些重度游戲用戶來說,一臺能夠帶來極致移動游戲體驗的設備才更重要,如果這臺設備還具備普通手機的功能更好。
“但問題是目前游戲手機運行的還是手機游戲,手機游戲的開發邏輯并不像掌機游戲那樣,掌機游戲的開發邏輯是滿足高性能掌機用戶的需求。手游市場目前的狀態是產品盡可能流暢運行于數以億計的中低端手機上。絕大多數手機都能匹配這種游戲開發邏輯。”該用戶稱。
與此同時,除了在有限的用戶群中擴張自己的地盤,游戲手機還要說服其他用戶,讓他們認為自己的產品比旗艦手機強,這對于游戲手機品牌來說更加不容易。
賽諾資深分析師李剛分析指出,目前來看不是游戲手機廠商在針對競技游戲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而是借游戲手機的噱頭,去吸引對手機參數有要求并且很在意性價比的用戶。李剛認為,這個細分市場空間比較有限,因為手機游戲重度用戶規模有限。
能否自救?
聯想手機2017年的全球市占率已下滑至0.4%,而在2014年,聯想手機曾經超越三星成為中國手機市場銷量最高的公司。甚至在2014年初,聯想還曾以29億美元的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意圖通過摩托羅拉在全球50多個運營商資源,進入到歐洲、北美等地區高端機市場。
彼時聯想手機風生水起,一度成為國產手機代言人。當時的聯想手機負責人劉軍更是喊出“聯想要在2020年全面超越三星”的口號,還在內部發起“聯想手機要不要藏鋒,以免過早成為第一,而不必要地成為眾矢之的”的討論。
業內人士分析,從2014年開始,國資委要求國內三大運營商連續三年削減營銷費用,三大運營商成為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這些要求直接導致運營商砍掉話費補貼,運營商定制機業務大幅縮水,這對重度依仗運營商業務的聯想手機是致命的。
聯想手機業務也受到波及。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聯想手機部門稅前虧損2.92億美元,全球出貨量僅為1620萬部,其中,寄予重望的摩托羅拉手機出貨量僅為590萬部,同比下滑31%。
聯想手機自此拉開擴大虧損的大幕。數據顯示,2017/2018財年聯想移動營收降至72億美元,2018/2019 財年已降至不足65億美元;2019/2020財年則是52億美元。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以后,并未集中資源、聚焦于手機品牌塑造以及技術創新,錯失機會讓華為、小米等品牌后來居上了。”
關鍵詞: